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高教信息简报 - 正文
《高教信息简报》2014年第2期
点击数: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05/21 15:14:16
  
高教信息
1.沪上19所高校将互认慕课学分
2.上海交大慕课首期完课率3% 语言障碍阻挠学习进度
高教视点
1.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谈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慕课挑战
2.慕课正引发一场学习和教育革命
3.慕课代替不了学校教育
4.慕课“外热内冷”说明什么


编者按:
通过网络视频,正在国内的你,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到耶鲁、 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精品课程;与此同时,远在另一半球上的哈佛大学学生也可能已经在本国修上了中国高校的课程近年兴起的“慕课”( 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
现在,国内高校已认识到,借助“慕课”蕴藏的在线教育革命,不仅能倒逼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用较低的成本进一步均衡国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中国式慕课”已很快由理念变为行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相继加入“慕课”平台。 2013年底,已有 87所高校加入“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国式慕课”已覆盖 300万国内在校大学生。 2014 4月,上海交通大学成功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 www.cnmooc.org)正式上线,面向全球提供大规模中文在线课程。  
“慕课”,这种伴随着互联网兴起的新兴学习模式,到底有何吸引力,它在中国,又能走多远?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仅仅是在线教育,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现在的小班化教育,大规模推动也遇到瓶颈。想办法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留给中国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时间,已经不多。”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以“慕课”为契机,中国大学要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的赶热闹。
为了充分借助这一先进在线教学辅助手段,我校于2014年2月引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两门慕课。据悉,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今后还将围绕设计艺术学和材料学打造我校第一批本土慕课。
高教信息
沪上19所高校将互认慕课学分
4 月,上海交大成功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 www.cnmooc.org )正式上线,面向全球提供大规模中文在线课程。
未来,上海西南片高校的学生有望通过这一中文慕课平台,获得不同高校间的学分互认,甚至获取其他学校的辅修专业学位。
“好大学在线”首期发布了 10 门慕课课程,作为平台主导方的上海交大占了开课量的六成,港台大学一共占了三成。
首批课程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
所谓“慕课” (MOOC) ,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ning Online Courses)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 2011 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2012 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慕课平台纷纷竞争,来自美国的 Coursera edX Udacity 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其中复旦、交大加入了 Coursera ,清华和北大加入了 edX
此后,慕课在全球遍地开花,英国、德国、法国纷纷推出自己的慕课平台。澳大利亚、拉丁美洲也及时跟进,从去年开始推出第一批“慕课”。
在中国,除了加盟美国的平台外,从全国高校联盟到地方院校,都在结盟推出自己的慕课。仅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就有十多所大学开通慕课平台。
全新的“好大学在线”平台首期已有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 4 所一流大学 10 门高水平课程上线,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开设 6 门课程,包括《粒子世界探秘》、《数学之旅》、《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法与社会》、《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开设 2 门课程,包括《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微观化学世界—初阶基础课程》。北京大学开设了一门《艺术史》;香港科技大学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导论》。
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江志斌表示,“好大学在线”平台作为筹备中的“中国高水平大学 MOOCs 联盟”的 MOOC 学习平台,还将不断推出新的课程,上海交大年内将推出 30 门课程,其他高校的课程也在陆续开发并即将推出。
突破高校间的学历瓶颈
“好大学在线”的最大突破,在于首次打通了上海西南片 19 所高校的“慕课”学分互认,学生可以不出校门修读其他高校的第二学位,这一共享资源将于今年 6 1 日正式开通。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表示,慕课主要有三大因素支撑,一是课程,二是平台,三是共享机制。而无论是美国版、英国版还是全球其他版本,都没有能够解决三大因素合一的问题,除了获取知识,参与者也迫切希望获得学分和学位。
果壳网曾经发起一项针对“慕课”中文用户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发现,在国内用户中,有 43% 选择了 2 3 门慕课课程学习; 29% 选择 1 门课程; 25% 选择 4 10 门。但可惜的是, 67% 的用户一门课程都没完成, 16% 所选课程完成了不到一半;只有 6% 的用户完成了所选课程。
在“阻挠完成慕课课程的原因”一项中,可以投入的时间有限、缺乏毅力、语言障碍分别列前三位。据悉, Coursera 等平台的界面以英语为主,对于中文用户的“门槛”不低。
为了增强学习的持续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交大版”全自主研发的中国慕课首次让名校的学历流通。
19 所高校的学生将能通过平台,选修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足不出户享受高水平教育资源,并有希望通过这种全新而自主的学习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甚至通过系列课程的修读,获取其他学校的辅修专业学位,突破了其他慕课不能拿名校学位证书的瓶颈,属于全球首创。
西南片19校建资源共享
4 8 日下午,在“好大学在线”平台启动仪式上,上海西南片高校也共同签署了慕课共建共享合作协议。
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自 1994 年创办至今,已走过 21 年。如今已有成员高校 19 所,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
19 校联手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大学”,已有 12000 余人获得了教育部门认可的辅修专业学位证书, 2000 多名研究生跨校修课,有效整合与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在校际间的流动和共享。
此次关于慕课课程的共建共享合作,使各高校的优势课程共享,从有限的实体校园向网络拓展。
基于慕课的高校人才培养合作包括:高校利用各自学科优势,开设特色慕课;推进基于慕课的跨校选修课程,辅修专业学士学位;学习方式为学生在本校在线学习,到开设慕课学校参加翻转课堂学习,并参加考试,推进 O2O 混合教育。
黄震表示,正是基于 19 所学校良好的合作,因此首批尝试在 19 所高校内试点慕课学分互认,这只是第一步,希望今后继续扩大规模。
继续融入美国慕课平台
除了打造中国版的慕课之外,复旦、交大等高校参与美国版慕课之路还在继续。
3 15 日,国内混合式慕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讲“大学·人生”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同步开讲。这一课程由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组织,复旦大学牵头,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近 10 所高校、 23 名教师参与了共建。
据该共享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高国希教授介绍,这是全国首个可以选课、测验、即时跟踪学习进度、班级管理、师生互动的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类共享课平台。
目前,全国共有 24 个高校近 5000 名学生通过共享课程平台选修了这门“思修课”,其中上海各高校的选课人数就有近 2600 人。
复旦大学今年 4 月首门上线慕课平台的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全球选课人数已突破 12000 人。
《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是复旦大学首次尝试与 Coursera 合作的课程。据该校副校长陆昉介绍,一批文理医科的课程也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过程,预计 9 月新学期之前,还将有 6-8 门课程在 Coursera 平台上线。
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已有 6 门课程在美国 Courseras 平台上开课,包括《数学之旅》、《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等。其中《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全球 45 个国家的人参与,一位墨西哥的学生虽然听不懂中文也不懂英文字幕,但是仍然用翻译软件翻译成西班牙语学习。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认为,慕课的核心,是回应了大众对于优质教育的期待 , 由于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同步增长,因此慕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来源:《 东方早报 ) 2014 4 27
上海交大慕课首期完课率3% 语言障碍阻挠学习进度
中途弃课率高一直以来就是在线教育的痛处, 慕课” 也不能幸免。作为上海交大去年 12 2 日推出的首批课程,《数学之旅》、《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年二、三月份相继结课,其中,《数学之旅》则已经拿到了最新一组统计数据 —— 超过 3% 的课程完成率。
  交大 3%已超平台平均值
  上海交大于 2013 12 2 日和今年 1 1 日总共推出了 4 门课程,修读人数超过 50 人的国家和地区达 65 个,总人数达到 6 万人次,目前, 2 门在上, 2 门已结课。从已经拿到统计数据的《数学之旅》来看,最终选择参加考试并且通过拿到 结课证书” 的亦不过数百。
  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江志斌告诉青年报记者,首次试水 慕课” Coursera 平台对交大的课程质量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从修读人数和覆盖面看,也超出了预期设想,其中评判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交互活动率” 30%
   虽然最终看似 3% 多的课程完成率是一个低值,但已经超过平台上 2% 完成率的平均值。 对于一些课程效果上的质疑,江志斌反复强调,这是很多中国式思维在作祟,同时,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 慕课” 平台高度自由和开放的本质属性。
   “许多学习者,纯粹是出于兴趣使然,也可能更多讲求实用性,只学习课程的某个章节。即使全部读完,也未必全部去参加测试并通过测试最后拿到‘结课证书’。对更多人而言,只要获取了自己希望获取的那部分知识,这样的课程就是有意义,受欢迎的。” 江志斌认为,以课程完成率高低论成败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下一步,交大将通过 Coursera 平台得到更多的数据信息,通过 大数据” 的挖掘与分析,了解学习者在每个环节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需求,从而进行教学内容上的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时间毅力语言” 阻碍完课率
  果壳网 MOOC 学院在 慕课粉” 中影响力不凡,它被认为是目前中文世界最大的 慕课” 学习者社区。
  果壳网在去年 10 9 日至 16 日期间发起了针对 慕课 中文用户的大规模问卷调研,  在 阻挠完成慕课课程的原因” 一项中,可以投入的时间有限、缺乏毅力和语言障碍分别列前三位,占比 59% 55% 55% 。据悉, Coursera 等平台目前都是全英文的界面,对于中文用户的潜在要求不低。
   其实, 慕课” 平台上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深思。斯坦福大学提供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了 16 万注册学生,但最后完成课程的仅 1/5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在线开放课程也有近 16 万人注册,但实际完成课程的只有 7157 人。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14 3 24 作者:刘昕璐)
高教视点
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谈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慕课挑战
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编、《中国教育网络》编辑委员会主任、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信息化的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必然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从 2012 年全球刮起的 MOOC 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甚至颠覆学校知识传播的功能,模糊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及角色。这一巨变,对学校教育,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多数人,教育不可避免地起着启蒙者的角色,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我们网上报名、注册,提交作业,到网上高考填报志愿,我们就开始了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无论你愿意或不愿意,喜欢或不喜欢。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因为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扮演着基础而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高低,最终影响并决定着国民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水平
  记者:您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志民:从小学到中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继续教育,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信息化的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必然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核心,显然在“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设计,各阶段信息技术知识如何衔接,如何考试评估,以及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此类教师的短缺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一作用在中国还有着更特别的意义。一个学生背后有两个家长,甚至6个家长,撬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信息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渐进形成的过程。因此,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这个内化过程,进而决定着整个国民信息化素质的高低。
  回顾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在新技术研发上的重要作用。因为有 CERNET 国最早的互联网用户,几乎全部来自高校,目前中国最大的三个互联网企业“ BAT ”,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高校。马化腾当年在大学里接触到互联网,接触到 ICQ ,进而模仿开发了 QQ ,让腾讯变成中国互联网的一面旗帜,影响了几亿中国人。百度则直接源起于我们的九五公关项目北大“天网”搜索引擎,百度最早的核心技术团队,几乎都是以天网团队为核心。在淘宝上最早开店的用户,绝大部分来自在校大学生,直接推动了淘宝的壮大与发展。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把师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
  李志民:支撑建设信息化国家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师。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因此,除了专门教育信息化人才外,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教师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发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习概念,而非限于课堂)。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只有教师把互联网技术密切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主要障碍
  记者: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甚至是突破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面临一些重大挑战与困难,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与挑战的?
  李志民: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因为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经费项目的专用性,也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之间竞争的客观存在,在优质资源等共享平台建设上,我们仍将遇到现实困难,对此需要有认识,更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同时,只要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改变,家长就是功利的,也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实。因此,在优质资源的建设上也容易出现学校、政府所支持倡导的素质教育,与家长学生的应试需要之间存在根本性差异,将可能导致优质资源脱离实际需要,或者效率低下。如何实事求是,在面对现实、结合二者需求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学校、家长、学生现实需求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让优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现实而艰难的挑战。
  从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在线教育
  记者:MOOC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会超出现有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应该如何应对?
  李志民:如何结合中国的教育与管理现实,从容应对 MOOC 风暴,是紧迫的,也是艰难的。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线教育将会产生爆发式增长,对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为国家快速实现软实力的输出,提供了更便捷的战略机会。
  我们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竞争高度,人才培养角度,国家文化等软实力输出角度,重视此次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带来的在线教育发展机会。首先打破原来的高校管理模式,组织高水平大学制定大学在线教育发展计划,根据各学校专业所长,投入资金扶持各种在线教育的发展与扩张,抢占全球市场,影响全球。
  加快互联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进程,建设免费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或为在线教育提供者提供带宽补贴,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网络支撑与保障,为国民提供公平利用在线教育的机会,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
  为应对和适应此次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国培”中的专项,同时,列入“高校国培计划”,专门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在最短时期内,快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利用水平,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好人才支撑。
  尽快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根据中国实际国情研究制定 MOOCs 、网络公开课、微课程和讲座等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诚信和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以及各种类学位对课程微证书要求的数量和种类。当然,一定要考虑到与现行学位的等价和衔接平衡等问题,使真正对学习有渴望的人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学习,社会能够广泛接受网络学习效果。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是互为师生的时代,学术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这是挑战,但也都是机会!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 4 24 记者 黄蔚 实习生 黄建华)
 慕课正引发一场学习和教育革命
慕课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在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慕课正在倒逼我国教育的改革,谁在教育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淘汰。
   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虚拟公开课程。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只用了一年多时间,美国的Coursera已有普林斯顿、斯坦福大学等10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为其提供了500多门优质慕课,来自全球各国学生人数已经突破了550多万。慕课正如一股洪流以不可逆转之势向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层面渗透,使学生有了前所未有的选课自由度,可享受到海内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呈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
  面对慕课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冲击,引发了各种议论,有支持的,也有诟病和反对的。作者认为目前对慕课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
  其一是认为慕课就是网络视频课程,因此不屑一顾。事实上,慕课完全不同于近十多年来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共享公开课,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一二十个或一二百个学生不同,慕课的学生动辄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优质教育受益范围可无限扩大;二是微课程+小测试,慕课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充分运用动画、视频等手段,营造一种沉浸式、游戏化学习环境,使教学深入浅出,更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三是很强的教学互动,慕课完全克服了传统网络视频课程单向、没有互动的不足,慕课线上“你提问、我回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
  第二个认识误区又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些人认为慕课是万能的,未来教育都可通过慕课来解决;而持反对意见人以没有师生面对面的知识传授与交流而否定慕课。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慕课当然不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慕课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手段。慕课的出现最关键的是引发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大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寝室、在家做练习、做家庭作业。慕课引发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学生在寝室、在家完成网络在线的慕课学习,而课堂跃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场所,使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采用这种“翻转课堂”的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也称O2O(online to offline),是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又强化面对面课堂互动、进行知识传授与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呈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
   慕课正在倒逼我国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对我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幅员广阔的大国,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距,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和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得到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我们应加强有关慕课引发的全球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影响与挑战的研究,尽快编制我国慕课发展规划与政策,同时加强对慕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可能引发的教育变革的研究,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上大力推进高校慕课建设与慕课共享平台建设,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及学分互认,促进高校学生跨校选课,缩小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在继续教育上,大力促进基于慕课的继续教育发展,向民众提供优质继续教育慕课,让慕课成为民众学习知识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渠道,推进学分银行,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慕课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在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慕课正在倒逼我国教育的改革,谁在教育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淘汰。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
  慕课代替不了学校教育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表示, MOOCs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值得全世界高等教育界重视的一件事,但 MOOCs 代替不了学校教育。
  龚克把的优点总结为三点:一是开放性;二是赋予了学生主动性,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三是打破了年龄、班级、学校、国家等界限,使学习呈现社区特征。但是,龚克认为,这些优点不足以取代校园学习。因为校园里存在的师生面对面交流争论,对学生综合素养锻炼更大。 比如参与倾听的能力、说服的能力、求共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 ”龚克说。
龚克认为,网络授课现在依然以为主,需要做实验的理工科课程难以完成在线授课,而如何对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负责,也是 MOOCs面临的一项挑战。同时,要做好人才的跟踪评估工作,根据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来评定他所受教育的含金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2日 作者:高毅哲 柯进)
 慕课“外热内冷”说明什么
慕课,英文为 MOOC ,意思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个外来词。国外热了,国内也跟着来,然而总不像国外那么热。
最近,作为中文慕课的 好大学在线” 首期发布 10 门慕课。其中,港台大学的开课量占了三成,作为这一平台主导方的上海交大占了六成,此外,仅北大提供了一门课。
此前,沪上两大名校曾加盟世界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 Coursera ,其中上海交大推了 2 门,复旦大学推了 1 门。而截至去年,仅在 Coursera 平台上就有 100 多所各国高校开设 564 门网络公开课。可以说,作为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度,中国慕课在世界范围内的 出镜率” 是极低的。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教育的软肋,比如大学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不足,大学教授授课意愿不足,授课水平也不高。从受众角度看,国内慕课还没有出现《正义》、《幸福课》、《聆听音乐》等世界著名慕课,更没有动辄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在线听课的 盛况” 。与全国两三千所高校、 3000 万在读大学生相比,国内慕课只能算是 冷” 的。
外热内冷” 说明了什么?究其原因,还在于眼下国内大学课程本身的 内虚”
慕课成功的关键是内容。不少海外名课,靠的是课程的黏性和教授的魅力,从网上看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现场直播的授课视频。而一些国内高校 专为慕课而慕课” ,费尽精神、倾力打造公开示范课。这种热情与投入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国内慕课建设缺的正是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只有让大学生们走进教学楼就发现 左右逢源” 都是好课,才能让好课走出教室、走上网络、走向世界。
有调研称,像上海这样大学云集的教育发达城市,只有一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较长时间来,大学教授们更多的身份是 研究员”,以“研究型教授” 为导向,以 研究型论文” 为指标,在失衡已久的 重科研、轻教学” 天平下,有些大学失去了好课诞生的丰沛源头,也难以涌现学生追捧的流行慕课。
高等学府只有引导和驱动更多教授,甚至全部教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回到三尺讲台的本位,教师现场教学能力才可能大幅提升。这样,即使不录视频、不发网络,好课依然是好课。而由此推出的慕课,只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如果慕课可以代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那么它必然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出发的 师资库”和“课程池” 。这项大工程需要系统性、基础性、前瞻性自主建设,而不能指望外国教授们为本土大学送来免费的 大蛋糕” 。目前,至少上海已开始在高校新进教师中推行培训上岗制,以免这些科研博士出身的新老师上不好课或不会上课。
希望我们的高校能培养出一大批 教学型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2014 4 19 作者 徐瑞哲)
相关信息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