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高教信息简报 - 正文
《高教信息简报》2014年第1期
点击数: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03/24 09:08:10
  
高教信息
1. 国家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规定和要求
2.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报告
高端论坛
1.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核心环节
他山之石
1.北大清华试点创新人才培养
我校动态
1.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


编者按: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规划纲要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既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核心环节。
我校近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深入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从2013年开始,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各教学院部负责人带领广大教师,在专业特色的凝练、课程体系的改造、实践教学的强化等育人环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正在形成较系统的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为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教信息
国家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规定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对人才培养作出了如下规定:
第四条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条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条 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
(一) 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二)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 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教育部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明确要求: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三)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杜玉波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四化 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把握这样的导向。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具体说,要在 四个推动 上下功夫。一是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材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推动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向不同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四是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机制创新,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是迫切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是多样的,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下大气力创新多层次的 三型 人才培养机制的任务极为迫切。这就要求高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 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提升实践能力是重要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非常薄弱的环节。我在学习《邓小平年谱》时看到,小平同志 1985 年评价云南边防前线作战部队时曾说过:听过枪响和没有听过枪响的部队大不一样。没有打过仗的经过训练可以打仗,打过仗的经过训练更能打仗。” 要下大力气落实好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
  归纳起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通过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目前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主动适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的新要求,针对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选准突破口,在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学科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形成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法学教育方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目前有 631 所普通本科高校设有法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 31.25 万人。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能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领土、发展和安全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迫切需要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目前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有专业布点 1080 个,在校本科生达到 23 万人。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够深入,对外宣传人才短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在农林教育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农林人才。目前,高校开设的农林类专业有 27 种,专业布点 824 个,在校本科生达 24.4 万人。但基层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复合型农林人才相对短缺。在医学教育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目前有 167 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 37 万人。但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乏,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要求,以实施卓越计划” 为抓手,着力创新高等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改革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必须三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领高等法学教育,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要培养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服务群众的前沿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农林、医学人才。
  二是必须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要紧紧扭住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三是必须坚持制度建设重要保障。要抓住培养标准制定、教师与从业人员互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2014 年,要在这四个学科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地干成几件事,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一是以推进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 为重点,把高等法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会同中央政法委等部门选聘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建设若干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二是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把高等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团队、实践基地、研究智库。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继续选聘优秀编辑记者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从相关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三是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把高等农林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遴选一批高校开展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开展国家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设立双师型” 教师岗位,深化面向农林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四是以推进 5+3 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为重点,把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会同卫计委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重点推进 5+3 5 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 3 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3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合格医生培养制度。深化面向基层的医学教育改革,培养能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全科医疗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
  在做好以上四个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围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这个核心,继续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耕细作已经启动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关计划。总结 拔尖计划 实施四年来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完善 一制三化 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与中科院优势互补,继续实施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探索完善校所协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推进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继续实施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开展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
  二是基本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按照基本建立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目标要求,颁布实施 国标 ,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行标 ,推动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颁布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颁布实施 校标 ,推动高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重点完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与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形成专业设置宏观监管和动态调整机制。突出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推动高校办好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加强社会紧缺的集成电路、服务外包等专业人才培养。
  四是继续实施好 本科教学工程 。改革项目管理方式,允许高校跨项目统筹使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鼓励高校把钱用在支持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上,系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五是深入推进试点学院等改革试点项目。引导高校把试点学院的 三改革一完善 也就是 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 的重点任务更加聚焦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进一步完善试点转示范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试点院校之间的交流研讨平台,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总之,要按照上述改革思路和工作安排,努力实现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学科专业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突破,同时做好五项相关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来源:摘自   《中国教育报》 2014 1 13 日第 1 作者:杜玉波 )
高端论坛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核心环节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规划纲要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既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未来1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人才是关键。教育规划纲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和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出发,首次对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作出了全面部署。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核心环节。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高等教育才能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更好局面。
他山之石
北大清华试点创新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颁布后,教育部公布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北大、清华等多所大学将参与其中的改革试点,北京市也将参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
  依照教育部公布的试点内容,北大等33所部属高校将参与“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北大等部分高校还要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北大等17所部属高校将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清华大学将参与“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的改革试点。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具体方案,清华北大成立“生命科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工作。要实行“学术为先,开放民主的特区式运行管理体系”,即国家部门和所在学校给予改革试点充分的教育、研究、管理自主权,两校通过推荐中心主任和参与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宏观间接管理改革试点。
我校动态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标准实现矩阵
坚持走专业特色发展之路,各专业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校实际,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首先分类分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再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依据人才目标规格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大纲。
构建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达到标准的要求,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要求,设计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能力和素养所需开设的相关课程和教学环节,明确知识、能力、素养人才培养标准大纲各要素与各课程、环节教学目的的对应关系,把培养要求具体落实到每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
二、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1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最新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调整原有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种类和门数,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更大空间;理清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分配学时学分比例,使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任选修课)的设计能够更加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 、整合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特色
专业课要注重整合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建立起简洁高效、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重专业知识的宽度和学科交叉融合,增设反映专业领域前沿信息、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课程。在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时应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充分挖掘课程内涵,提高课程的开设质量,体现专业特色,彰显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
3 、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促进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元教学方式,将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结合起来。为凸显学校教学特色,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倡 导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辅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型、专题研讨型、课程设计型、自主学习型等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和氛围。
三、推进公共基础课建设, 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公共基础课程在保持总学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调整课堂理论授课和课外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拓展教育、课外自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探索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与考核形式,逐步引进 慕课( MOOCs 等先进网络在线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
四、创设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分级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举,实施分级分类人才培养。对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集中优质教学资源,选择性的开设卓越计划班、试点班和考研班以及探索性的开设因材施教班、创新实验班等,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特色课程。实行导师制与小 班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引导实验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实施精英式人才教育。在条件成熟时在全校范围逐步实施多类型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五、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实践教学全程化体系
构建起全方位的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构成的三类实践教学全程化体系,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的实践教学学习四年不断线。
2 、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设跨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改进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仿真实验教学,增设研究性、创新性教学实践环节,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支撑,满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科研活动,实行学生科研创新奖励学分制度,奖励学分可冲抵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学分。
上一条: 《高教信息简报》2014年第2期
下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搜索: